第280章 舞台上,没有对手(1 / 2)

胡逸到E国首都的时候,天正在下着小雨呢。

街道两边的那些欧式建筑啊,在水雾里头看着特别庄重,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很陌生又冷冷的感觉。

他从机场大厅一出来,就看到本地媒体的那些记者,一个个拿着长枪短炮似的摄像机、照相机对着他呢。

“胡先生,汤姆教授说‘我们欢迎交流,可不欢迎被替代’,您咋看啊?”

“您这次来E国,是不是真的要来挑战本地的音乐文化呀?”

“杰克先生讲您的风格正在影响E国年轻一代的审美,您想咋回应呢?”

胡逸啥也没说,就笑了笑,拎起行李箱,直接就朝着接他的车走过去了。

他心里早就有数,E国这块骨头可不好啃。

就看那些数据就知道,在全球这五个国家的推广任务里,这儿是最有挑战性的一站。为啥呢?不光是有语言不通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这儿的人啊,对外来文化那排斥的劲儿都快到骨子里去了。

不过他也不着急去解释啥。

第二天早上,他在酒店套房的窗户前面看着这座城市,耳朵里还回响着昨天mV结尾那段采风录音的旋律呢。

他闭上眼睛,脑袋里就开始琢磨一个全新的计划。

“声音啊,那可是文化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呢。”他给助理打了个电话说:“跟团队说一声,开始搞那个‘声音交换计划’。”

这消息一传开,马上就引起了好多人的讨论。

这个计划其实特简单,就是邀请E国各个地方的老百姓,用手机把自己生活里最原汁原味的声音给录下来,像集市上的叫卖声啊、教堂的钟声啊、街头艺人的演奏声啊,就连风吹过老胡同的那种回音也成……

胡逸还专门录了个视频说:“你们每一个人呢,都是这个城市的音符。我打算把这些声音编到一首歌里头,这首歌啊,是属于你们大家的。”

刚开始的时候,没几个人响应。

有人就怀疑这是不是一种新的文化入侵手段;

还有人觉得这就是一种炒作;

就连一些大媒体都挖苦说:“这个外来的歌手是不是以为随便剪点乱七八糟的声音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啊?”

可是到了第三天,情况一下子就变了。

有个年轻的女孩上传了一段她在她妈妈摊位后面录的市井里的对话。她妈妈操着一口特别浓的方言在吆喝新鲜面包的名字呢,背景里还有小孩跑来跑去的脚步声,以及鸽子扑棱翅膀的声音。

这段音频被胡逸给挑中了,还给配上了一段很轻柔的钢琴旋律。

没几个小时,这视频的点击量就破百万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件事儿里来了呢。

有个老钟表匠啊,他把钟楼敲响的十二下钟声给录了下来。

还有一群学生,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公园长椅上弹吉他的时候,路过的流浪猫的叫声。

更有一位盲人歌手,把自己哼唱的祖母留下来的童谣片段也给传上去了。

这些个声音啊,就像一根根细细的线似的,被胡逸一点点地编织到旋律里头去了。

他那剪辑室啊,一整夜都亮着灯呢。

助理就劝他休息休息,他却摇了摇头说:“这可不是一般的音乐制作啊,这就像是拼图一样,这些声音可都是他们给我的城市的心跳啊。”

等第一版的试听曲弄好的时候,他就自己带着母带,走进了E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台大楼。

杰克正在主持晚间节目呢,一看到胡逸进来,脸色就变得不好看了,说道:“你又想干啥?”

胡逸就说:“我不是来跟你争论的。”然后把耳机递了过去,说:“你听听看。”

杰克犹豫了一下,就戴上了耳机。

这房间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刚开始听到的是市场上那种喧闹的声音,接着就传来了一段悠扬的手风琴旋律,然后是钟楼的鸣响声和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块儿,最后啊,所有的声音汇聚到一块儿,变成了一段虽然是由电子节奏带动,但是充满了人文温度的旋律。

他的表情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那是一种很难用言语去形容的情绪上的波动呢。他听到了小时候常去的那个广场的喷泉声,那地儿可是他爷爷经常坐着的地方呢。

他把耳机摘了下来,沉默了一小会儿,就只冒出来一句:“今晚上节目我就播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