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翀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北宋凭借数学与神火的融合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度。然而,繁荣之下,林翀却敏锐地察觉到,要维持这种发展态势,必须建立一套完善且可持续的传承体系。
林翀与孙玄策、赵逸尘商议后,决定在北宋各地建立综合性的学府,命名为“数理神火学府”。这些学府不仅教授数学与神火相关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府的选址极为讲究,林翀运用数学中的选址模型,综合考虑人口分布、资源条件、交通便利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了一系列最佳地点。例如,在汴京、洛阳等经济文化中心,以及神火资源丰富的地区,都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学府。
学府的课程设置更是别出心裁。除了基础的数学课程,如代数、几何、概率等,还专门开设了与神火紧密结合的课程,如“神火能量的数学建模”“神火装置的数理设计”等。
在“神火能量的数学建模”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测神火在不同条件下的能量变化,运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同学们,我们要精确记录神火在燃烧过程中的温度、亮度、能量释放速率等数据,然后尝试用函数、数列等数学工具来描述这些变化,从而建立起准确的能量模型。”老师在讲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学生们认真地记录数据,尝试构建模型。其中一位叫苏然的学生,对神火在特殊晶体中的能量传导十分感兴趣。他通过反复实验,发现神火在这种晶体中的能量传导符合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他兴奋地向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大家看,我通过多次测量和计算,得出了这个函数表达式。根据这个表达式,我们可以预测在不同长度和厚度的晶体中,神火能量的传导效率。”
在“神火装置的数理设计”课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力学原理,设计各种神火应用装置。一位叫林悦的学生设计了一款新型的神火飞行器。她详细阐述了设计思路:“我运用几何知识确定了飞行器的外形,使其在空气中的阻力最小。同时,通过力学计算,合理分配了神火发动机的位置和推力,以确保飞行器的稳定性和飞行效率。”
除了课堂教学,学府还设有专门的实践工坊。学生们在这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制作各种神火工具和装置。工坊内,炉火熊熊,学生们忙碌而专注。有的在打造神火剑,通过数学计算控制神火的温度和淬火时间,使剑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平衡;有的在研制神火照明设备,运用光学原理和数学计算优化光线的折射和散射,让照明效果更加均匀明亮。
孙玄策则负责为学府制定一套严格的武学与神火实战训练体系。他将数学中的博弈论引入到实战训练中。在模拟对战中,他教导学生:“你们要像计算数学题一样,分析对手的招式、习惯和可能的应对策略。通过博弈论的方法,找到最优的攻击和防御方式。比如,当面对一个擅长近战的对手时,你要计算出与他保持怎样的距离,采用何种攻击节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规避风险。”
在一次实战演练中,学生们分组进行对抗。其中一组学生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在战斗开始前仔细分析对手的特点和战术风格。他们通过计算不同战术的胜率,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作战计划。在演练中,他们灵活运用神火技能,根据对手的反应及时调整策略,最终成功战胜对手。
赵逸尘则深入研究神火与精神力的关系,将数学中的逻辑推理运用到这一领域。他在学府中开设了一门独特的课程——“神火精神数理探究”。在课堂上,他向学生们讲解:“我们知道,神火与精神力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揭示这种联系。比如,我们假设精神力的强度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那么它与神火的亲和力、操控力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函数关系。我们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收集,来验证和确定这种关系。”
学生们在赵逸尘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他们通过冥想、修炼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力,然后尝试操控神火,记录下精神力数值与神火操控效果的数据。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些初步的规律:精神力的增长并非与神火操控力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在达到某个临界值后,神火操控力会出现跳跃式的提升。